在課堂中,曾教授引導學員觀察及省思大環境社會意識、道德倫理、傳統價值的影響與衝擊,探討物質及社會生態的變化、人與人間的關係、創傷後的復原、道德倫理的崩落,因而隱藏的危機,透過一部部精神治療歷程的影片,對個人內心的衝擊、震撼甚巨,誘發探索自我內心與家族、工作、生活、婚姻等議題。並自我省思能正面看待生活中的危機,真誠地面對自己,如教授所說,處理好自己的議題,更有能量自助與助人。
身為學校教育人員,肩負學生輔導及教育工作,如何看待教育現場的危機,含教育政策、教育環境、社會期待、校園文化、教師個人、學生個人、家庭結構與家長團體,存在著必須去面對和處理的因果關聯,在此就以校園人的主要關係鏈學生、教師、家長來對照課堂中探討的輔導內涵與策略。
一、 校園內三角關係存在的危機與對應的輔導建議策略
1、 教師的危機,隨著教育改革,開放教師培育養成機制,少子化衝擊,代理教師、流浪教師,教育議題層出不窮,教育政策多元,媒體、家長團體意見發聲,在在衝擊校園的平靜,而教師面對的危機有哪些:
(1) 缺乏職場安全感。
(2) 對教育工作沒有信念,敬業精神不足。
(3) 教育現場勞逸不均,新手教師或熱情付出的教師總是背負較多的工作。
(4) 職場霸凌(權勢霸凌),行政體系僵化、官僚對話、粗糙的行政規劃。
(5) 缺乏信任安全關係,班級經營不佳,無法安心正常穩定教學。
(6) 無法建立良善人際關係,家庭經營、情緒控管不佳。
(7) 健康出現紅燈,陷心理疾病之苦。
(8) 無法適應變動多元的教育現場,缺乏精進專業動力,專業知能不足。
(9) 教師背景多來自環境單純的優秀學生,對複雜的社會變動、人際互動敏感度不高。
無論是教師個人或是校園教育人員面對以上教師專業能力與個人調適的危機,考驗著教育人員因應的智慧和勇氣,根據Walsh的觀點,人可以被激發出復原力,主要的因素仍是建立安全、支持、友善、穩定的關係及支持心靈的連結。快樂的教師容易教出快樂的學生,從老師需求的角度尊重與支持,關懷教師的工作環境,提供友善的專業輔導支持系統,協助教師有能力建立與自己、家人、同事、家長、學生良善的關係,讓老師們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肯定,有好的關係與適度的心靈支持,並規劃實務的進修研習系統,提升教師因應現場的適應與解決能力與專業知能,激發教師自發精進專業的動力,比一昧地教育政策倡導或是行政規定威嚇,更適合教育現場的老師。
2、學生的危機 ,各學齡階段的學生需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問題,如多元入學政策擺動,造成家長不安,學生學習內容多元,必須承擔課業與學習生活的多重壓力;另有因弱勢家庭功能不彰,學習機會不均,學習成就低落,校園霸凌事件,人際關係不佳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與環境不再單純,成為學生學習歷程的危機與挑戰。
面對較過往複雜的學生問題和學生需求,現場的教師或輔導人員要學習調整過去從不足或欠缺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學習問題,應從學生的優勢能力角度切入,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與學習動力。處於3C世代的學生們,雖善於應用科技連結關係,並悠遊於社群網站間,但對於實體人際關係的建立,實在需要家庭、學校環境給予學習的養分和技巧,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升學習效能,在強調多元學習的教育環境,應該先考量讓學生懂得生活的能力,照顧好自己和他人的心,當學生與同儕擁有安全穩定的關係,強健正面的身心,再增強其生涯發展的技能與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正向發展,如能以此理念為主軸,重視學生全人發展,給每個孩子公平正義的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不讓成績、名校光環成為唯一評斷的孩子的基準,每個人被以「人」的方式被尊重、欣賞、接納、包容,也許可以減少許多處於社會邊緣的孩子,當孩子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時,他日身為父母時,也會傳遞正面的能量給下一代,目前社會正需要這股力量。
3、家長的危機,24小時播放的媒體新聞、網路資訊、社群與平台的廣告,提供大量的訊息,而大環境的蕭條,工作不穩定、經濟衰退、社會缺乏正義、孩子的教養問題、家庭的財務困境、婚姻問題、社會期待、高齡化社會、疾病纏身、治安不良、自然災害…,前述狀況引起人心惶惶,讓人處於選擇與不選擇間的焦慮,種種現實狀況成為成年人需面對的課題。而育有子女的成年人更須面對工作、家庭與孩子教養的問題,在學校現場,有的家長疏於教養,家庭功能不彰,因而影響孩子學習表現與生活適應;有的家長對大環境焦慮不安,對學校教育、社會環境不信任,為保護孩子,因而過度介入孩子的學習,甚至干涉學校及教學事務,造成學校、教師、孩子與自己的壓力,諸多親師不合或訴訟案件發生在周遭的學校中。
孩子是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唯有親師生共同合作,才會有多贏的局面。改善親師之間的關係,建立良善的溝通管道,重建社會信任基礎是當務之急,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安全感,才易發展自己面對生活的適應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今的家長多是台灣教育的產物,其在台灣的學習經驗也會影響他對孩子學校教育模式的認知,因此教育當局應善用平台系統地整合與倡導教育及輔導訊息,讓家長可以透明、明確、容易的取得所需資訊,規劃孩子的適性教育,而不是因少子化、或因教育行銷策略,教育單位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教育、升學資訊各自表述,加上媒體片面報導或補習班商業操作,資訊混亂,造成家長恐慌,教師不安,苦的是孩子,沒辦法安心、開心、穩定地學習。再者,整合家長團體的影響力,共同研擬家庭教育方針,推動家庭教育,從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整合社會資源等面向協助家庭成員經營穩定的家庭生活,社會安定的力量來自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感,家長團體多要求學校教育單位要改進教學或提供多元學習環境,相對地也期待家長團體能致力推動與落實正向有功能的家庭教育,家庭內建立良善的關係,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如此一來,家庭教育結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人為的危機應可以降低不少,社會氣氛祥和,重建人與人間的關係與信任。
二、 以學校輔導人員角度探討預防校園創傷事件與輔導
課堂中曾教授提到因創傷事件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一群長期處理壓力下或一時受到嚴重打擊的當事人,當其處於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情境,又未能得到適當的協助,都可能引發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其症狀有:異於常態的行為,過度緊張、警覺、敏感或易怒,對事物失去興趣、熱情,封閉自己,和家人朋友疏離,缺乏現實感,解離現象,無法切割當下與過去的自己,常伴有莫名的恐懼與焦慮。
任何的不當情緒、校園暴力、霸凌、違反性自主事件、社會安全危機或天災,都可能造成學校師生的創傷及危機,預防重於治療,學校輔導教育人員可以發揮輔導專業,進行發展性與預防性輔導方案,在危機發生前避免事件發生,減少師生面對外在刺激或威脅的壓力。以下幾個面向作為預防危機,降低創傷事件,學校輔導人員規劃學校輔導方案的參考:
1、 學校輔導教師應隨時充實與精進專業輔導與諮商知能和技巧,校園中學生問題伴隨社會、家庭因素,問題解決的策略絕對不只一種,從事輔導諮商人員需累積豐富的經驗,透過各管道豐厚專業知識生與活經驗,時時吸取新知,並請教前輩與督導,提供求助當事人適切的協助與輔導。
2、 學校輔導教師規劃發展性輔導方案,預防重於治療,規劃全校性輔導活動、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小團體輔導活動,倡導正向生命態度、發現自己優勢亮點、表達情感溝通的能力、真誠地面對自己、處理錯誤的態度、尊重他人與自己、同理關懷他人、建立友善的人際關係、建立友誼的社交技巧、學習如何自我節制、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困境求援的管道….等議題。
3、 當學生或其家庭面對創傷如天災、家暴、親人死亡、失業….等嚴重影響學生安心學習與生活的因素,學校輔導教師必須確認學生身邊有足夠的支援系統,確定其生命安全無虞,以陪伴者的角色幫助當事人建立安全感,幫助學生賦能,以支持學生可以穩定地生活與學習。除受創者內心關照,輔導教師和班級導師、學校行政人員密切配合,建構校園環境與社會資源支持系統,以確保學生得安全安心就學,並透過社會福利系統支援其家庭,重建家庭功能。
三、結語
當學校的校園事件及危機發生,穩定人心、建立信任與支持系統、事後輔導諮商等措施,均需建立在平日的友善校園的經營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防患於未然,建立危機意識,是人人應具備的生活意識。面對危機及創傷,對每個人都是考驗,走過內心煎熬與不堪的際遇,正常地安心生活,對有些人是容易的,對有些人卻是艱辛的歷程。人類本身具有自我療傷的能力,這份能力必須建立在當事人面對創傷遭遇時,仍能正向面對與認知,兼具有安全完善的人際及社會支持系統,使其有正面的能量和安全感,故能走過幽谷,重見光明。